400-0094-002
文章來源:星干線 2016-04-18 19:28:00
在今年“兩會”教育界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我校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魯景超教授一句“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引發與會代表委員強烈共鳴,也受到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充分肯定。
現在的學生真的是越來越難“管”了,學生工作真的是越來越難做了!這是不少從事學生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究其原因,固然與多種因素相關,最主要的恐怕還是與沒有找準學生工作的“切入點”相關。
學生工作的切入點在哪里?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教育對象,工作切入點各不相同,當然不必也不可能相同。魯景超教授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學生工作的“切入點”,其價值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問題的全新思路,一個開展學生工作的有效路徑,一個破解學生工作癥結的良好“藥方”。
具體來說,做好學生工作不僅要有切入點,更要找準有效的切入點,這首先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打個比方,就像進入一間門窗緊鎖的房屋,你可以選擇破門而入,也可以選擇破窗而入,還可以從墻壁鑿洞而入,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不會采取這些方法,而是用鑰匙打開門鎖進入。這與其說是“切入點”的選擇問題,不如說是如何選擇切入點的方法論問題,也就是說,切入點不僅得有,還必須要找準、找出最佳,找準了切入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找不準切入點,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也不會好。魯景超教授提出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切入口,可謂找準了學生工作的突破口,近年來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各項學生工作、特別是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密切結合方面,開展得有聲有色,成效顯著,可以說是找準了學生工作突破口的最好注腳。
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切入口,不僅僅是一個思路問題、方法論問題,還是一個轉換思維方式、轉變學生工作觀念的大問題。大家知道,現在的大學生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出生、在互聯網“浸泡”下長大的,他們思維活躍,思想多元,自我意識強烈,喜歡張揚個性,向往自由和自主,不愿管、不服管、不怕管意愿強烈。學生的這種迥異于以往的新的群體生態為我們開展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果我們不針對這些新問題、新情況好好地去研究,尋求對策,而是依然固守原來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模式,憑經驗辦事,靠管理權力,擺師長威風,繼續指望著這“三板斧”發揮作用,那是很難起到成效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換思維方式,轉變學生工作觀念,努力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學生的性格心理、行事方式、需求特點,勇于探索新的時代條件下做好學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方法。觀念變,思路開,思路開,辦法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提升新的時代條件下開展學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袁貴仁部長指出,“對于教育者來說,我們要堅信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不能用習慣的方式、陳舊的眼光看待學生,而應善于引導、指導、調動,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 這些話告誡我們,開展學生工作不僅要拋棄“陳舊的眼光”、“習慣的方式”,摘掉“有色眼鏡”,還要善于引導、指導和調動學生,讓學生在可以接受、愿意接受且樂于接受的方式氛圍中受到教育,這才是教育的真諦,也是做好學生工作的不二法門。至于如何指導、引導、調動學生,魯景超教授以她的工作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思路:“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當然,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點”,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下很多功夫,特別是要深入學生當中,去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懂得學生。魯景超教授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她說,“我在教學一線工作了30多年,跟學生亦師亦友的關系使我能更深入了解年輕人的真實情況。他們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躍、關心社會。但是假若沒有合適的渠道,他們的聲音很容易被湮沒在嘈雜的輿論場中。” 如果我們都能深入學生之中,樂于跟學生交朋友,善于進入到他們內心去了解他們,我們就有可能準確找到學生的“興趣點”,進而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工作效果。
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切入點,落腳點是以學生為本的問題。學生工作包羅萬象,其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學生培養成才。要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好“一切為了學生”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找準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參與情緒,讓學生在參與中經受鍛煉,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時代發展不會停步,學生也是常新的,學生工作更不能墨守成規,需要與時俱進。“作為教育人,是否因為我們教的方式、模式,而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袁貴仁部長的告誡值得我們警醒、思考;“把學生的興趣點作為工作的切入點”,魯景超教授總結她幾十年教育教學經歷得出來的這個感悟之論、經驗之談,更值得我們認真咀嚼、細細品味,并融化到學生教育工作當中。
上一篇: 藝術類招生為什么不實行平行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