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藝考知名導演推薦——張藝謀
文章來源:網絡 2018-03-28 09:34:00
一、早期經歷與作品
1950年生于陜西西安,18歲在農村插隊后專業到陜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但因喜好攝影,,他選擇了走上藝考這條路,經過自己的努力幾次失敗后終于與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畢業后分配到廣西電影制片廠擔任攝影師。1985年因擔任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黃土地》的攝影而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之后出演吳天明導演的電影《老井》(1986)并獲得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獨立執導影片《紅高粱》并獲得第38屆德國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而一路走紅。之后又拍攝了《代號美洲豹》(1988)、《菊豆》(1990)、《秋菊打官司》(1992)、《活著》(1994)、《一個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親母親》(1999)等影片。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作為張藝謀第一部武俠商業大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開創了中國的大片時代。接著又導演了《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單騎》(2005)、《滿城盡帶黃金甲》(2008)、《三槍拍案驚奇》(2009)、《山楂樹之戀》(2010)和最近的影片《金陵十三釵》(2011)。出拍攝電影之外,他還擔任了我國2008年創辦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的總導演,并曾多次應邀擔任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評委,并先后擔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此外,2010年,他還獲得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榮譽博士稱號。2011年11月24日,他獲得第五屆亞太熒屏獎頒獎典禮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頒發的“亞太電影杰出成就獎”,成為首次獲得該榮譽的中國電影藝術家。
二、藝術特色:
1、“個體意識”和“生命意識”的表達: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精英知識分子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們懷著民族振興的理想,深刻地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痼結,熱切地呼喚民族的復興與振興。張藝謀的“紅色三部曲”(《紅高粱》、《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其給觀眾帶來視覺中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的同時表達出的強烈“個體意識”和“生命意識”。同時,他還秉持“中國傳統文化”批判者的文化立場,通過在電影中對于傳統文化(儀式)的展現,從而進一步對其進行有力的控訴,展現著傳統文化對現代人性的扼殺。
2、色彩的喜好與運用
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到最近的《金陵十三釵》,為了在主題的表達和人物的成功塑造,張藝謀更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下足了功夫。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黑白與彩色的“顛倒”運用,更是將影片的主旨予以闡釋:表達了我的父親與母親之間那份真摯而唯美的愛情故事,肯定了純真愛情的偉大。影片《英雄》更是通過紅、藍、白、綠、黑五種顏色的設定承擔著影片的敘事功能,而也正如此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電影人的批評,可是其票房卻不降反升,由此締造了當時中國電影屆一個神話。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對色彩的運用更加登峰造極:將最剛毅的色彩給了戰士;最樸實的色彩給了女學生;最斑斕、美麗、豐富的色彩給了秦淮風塵女子等等,這一切都足以看出,張藝謀導演對于色彩的喜歡與執著的追求。
3、電影《英雄》的意義:
2002年的電影《英雄》在我國的電影史上可以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不僅僅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制作,還是第一部商業的大片。其3000萬美元的投資,召集了當時我國電影界的精英:導演張藝謀,攝影杜可風,音樂譚盾,武術指導程小東,演員李連杰、梁朝偉、甄子丹、張曼玉、章子怡、陳道明等等,采用了好萊塢的宣傳營銷策略,從而使得將其成為了一時的文化熱點。并以2億5千萬的國內票房收入創造了當時我國電影票房上的神話。也正是由此開創了我國電影大制作、大投資的先河,從而刺激了我國電影的市場,并未接下來一系列的大制片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于是接下來我開始了步入了大制片的時代:我國的電影人開始制作拍攝了《無極》、《十面埋伏》、《夜宴》、《功夫》、《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等一些的話語大片。并且其在國內和國際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同時,也正是《英雄》成功走入世界電影市場,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我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大制片的拍攝與制作,從新燃起了觀眾觀看電影院的熱情,開始逐漸的走入電影院,從而進一步激活了我國國內的電影市場。于是我們可以說,華語電影在困厄、徘徊許久之后,終于迎來新的“電影天地”。
所有圖文、音視頻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謝謝。
返回藝考攻略列表